文章難易度:✦✦✦✦✧
自古儲蓄就是一種美德,古人懂得未雨綢繆。從經濟學上來看,儲蓄就是將現有的購買力延後到未來。
心理學家提出過一個概念:延遲滿足。
延遲滿足最常見於父母親教育小孩。當父母親帶小孩到超市,小孩看到架上的可樂便吵著要喝,這時父母親會說:「乖,忍耐一下喔,家裡也有可樂,我們等一下回家就可以喝到了。」於是小孩子便會想說,『好的,那我現在表現好一點不要哭,等一下回家爸爸媽媽就會拿好喝的可樂給我喝了,我先忍耐一下!』
遞延滿足是自制力、約束力、管理衝動的表現。擁有良好遞延滿足能力的人,往往能表現出優秀的特質或專長。例如運動員,放棄在家休息的時間選擇更多的鍛鍊,藉此獲得比賽得名的機會。
美國的統計顯示,年收少於 3 萬美元的美國人較其他收入等級者,多花 13% 在外出用膳、現調飲料及買彩票上。雖然無法延遲滿足和抑制衝動傾向,是人之常情,只不過諷刺的是,人愈窮情況確實會愈嚴重。(備註1:資料來源)
儲蓄也是表現遞延滿足的一種方式,且開始實行起來會發現其實不難。(錢到用時方恨少,現在開始不嫌早。)
儲蓄險的簡介
1.幣別多元:有澳幣、南非幣、美金或台幣,但我只推薦買美金跟台幣。
2.繳費的期數很多元:可以繳一次、繳2~10次、繳12\15\20次(次就是年)
3.功用很多種:退休用、單純賺總價值增長用、暨賺總價值的增長又能獲得壽險保障。
4.客戶需求千變萬化,儲蓄險商品種類繁多,所以業務必須精準的提供正確商品,才不至於辜負了消費者原本買儲蓄險的本意。
購買儲蓄險請善用以下心法
1.繳的金額絕對要可以負擔。(萬一突然繳不出來,很可能血本無歸)
2.購買前要先了解,未來每一年解約的狀況(各年度解約,可以領回多少),至少要知道繳到哪一年解約是不會虧錢。(最怕就是繳到一半想解約,發現拿回來的錢很少)
3.年輕人不要買長年繳的(例如20年)。儲蓄是好事,但剛起步而已,不要卡死自己的錢。(長年期通常要十幾年甚至超過二十年後才能解約,但這段期間往往人生會有重大規劃,會需要用錢。)
4.盡可能找繳完就能很快保本的。(舉例:市場上同樣是繳四年的儲蓄險,有些六年才會保本,有些要到八年,那當然選六年保本的。)
5.20幾歲的朋友們,初出社會,可以買四或六年繳,金額不用高,一年幾萬塊,幫自己存一筆錢,未來才有辦法做想做的事。
6.工作五年以上的朋友,收入如有提升,可以開始規劃一個5~10年的儲蓄計劃。可選擇一年繳、四年繳、六年繳的商品。藉此準備小孩的教育基金或是自己的退休金流。
7.將近退休的朋友,不建議買長年期的,盡可能買在退休前就能繳完。(手邊留錢還是比較安心。)
我的儲蓄險規劃
本身會固定每月投資股票及基金,這屬於是很積極的投資。從資產配置來看,有存款,也有積極投資,那仍要放一部分錢在保守的投資上。
於是我自己在28歲買了要繳六年的美元儲蓄險,一年繳折合台幣15萬,六年共繳完90萬後,每一年會固定給我90萬的2.5%,大概是2.25萬(且這筆錢不是從90萬裡面拿出來給的)。
至少我能確定,在我34歲開始,每年會因為這筆90萬的投資,帶給我2.5%的報酬,相當於2萬多塊的收益。
到那時,我或許有小孩要養,或買房或買車,是可以選擇把這筆90萬解約拿回來,或是不拿回來,繼續領每年的2萬多塊,直到我很需要用錢時再做考慮。
我相信,34歲後的我,會很感謝28歲的我選擇遞延滿足慾望。
會做這樣的規劃,有以下的想法:
時間經過推移,時空背景絕對不同,很可能銀行定存利率沒這麼好、股票投資效益沒這麼穩(或風險更高,使我更不想積極投資)。相反的,到時候我手握這麼好的投資工具(儲蓄險,每年生錢),我想怎麼處置它,都是立於不敗之地。(備註2:關於時空推移,影響您對儲蓄險的看法,請看實際案例)
好險・好險為40歲夫妻做的規劃
條件1:沒有小孩,未來夫妻退休需要有現金流來養老
條件2:手邊已經有筆現金,是希望做些投資
條件3:已有屬於自己的房子,但希望再買第一間房,未來靠收租金來創造金流
條件4:兩夫妻仍有工作,有收入的時期至少還有10~20年
規劃方式
考慮到仍屬當打之年,且無需養育子女,我會建議在能力範圍內可以加重儲蓄的金額。接著便是選擇幣別,考慮到保本要快、增長幅度要大,美元會高於台幣,能接受美元者,推薦美元計價儲蓄險。
再來是選繳費的次數(一年稱作一次)。通常繳費年數越少,越快保本,且增長幅度較大。假定要存的總金額相同的情況下,年數越短每年要付出越多,可能會有壓力。通常會建議,選六年繳。
假定每年存30萬,六年下來會存180萬。(30萬台幣大概是1萬美金,六年下來會存了6萬美金)
接著便是尋找市場上所有的六年繳美元儲蓄險(至少10個類似的商品),透過打試算表做比較後,我從中挑了一個最喜歡的。
它是前六年都不會給任何的錢,但到了第六年開始,每年大概給900美金,第14年開始會上升到1000美金。可以確定,未來的金流就是每年1000美金。
接著是確定每一年解約的狀況。在第七年底時解約,把解約金&第六年領到的錢&第七年領到的錢加起來,總金額會是61,299美金,大概就是184萬,是的,比繳的錢多了。只要撐到第七年底,一切就海闊天空了。以後隨時解約都不會虧本。
所以當退休時,面對的情況會是:手握一個6萬美元的投資,只要不動它,它會每年幫我產生1000美元,當真的急需用錢,也隨時可把這6萬美元解約拿回來。
另外還有一項優點,就是這個儲蓄險附帶壽險功能。萬一不幸身故,雖然這筆6萬美元拿不回來,但會變成18萬美元的身故保險金,提供讓受益人來領。
這個保險跟買房有關嗎?提供以下計算給您參考
假設買一間兩房一廳的房要一千萬,再考慮仲介費、裝潢成本,抓150~200萬,實際上取得房子的成本落在1150~1200萬。
一個月可以租2萬,但考慮到需要維護管理成本,就當作一年實際可以收租獲得20萬。
如此算下來,這筆投資的收益會落在每年1.67%。(20萬 / 1200萬 = 1.67%)
再回來看剛剛介紹的儲蓄險,每年1000美元,相當於1.67%(1000 / 6萬 = 1.67%)。其實跟投資房產的趴數差不多,只差在有沒有實際花1000萬去買房。
想買房收租,同時也會期待房價的上漲(有機會收了租,又賺了價差)。這時候對應回儲蓄險的身故理賠會放大總價值,是否也類似房價上漲的情況呢。且上漲的倍數,我相信是房市不容易達成的。
但務必注意:消費者購買儲蓄險是好事,不過也要審酌繳費能力、未來突發狀況時解約的情形、萬一不想繳了會怎樣。同時也需要理解,所謂的預估每年可以領到多少、每年解約的金額,都只是透過保單宣告利率去做預測,實際的狀況會依照每年保險公司公布的宣告利率做調整。
備註1:資料來源
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5%BB%B6%E9%81%B2%E6%BB%BF%E8%B6%B3
備註2:實際案例
吳先生在民國66年買的二十年繳儲蓄險,每年繳4萬,現在每一年都能領5萬塊的生存金。只要不解約,就可以一直領到身故為止。
從現在民國112年來看這張保單,會覺得是張神單,畢竟繳了80萬,每年都會給5萬,算起來每年報酬率高達6.25%。現在哪裡找得到這種商品。
但回到民國66年,4萬塊幾乎是上班族一、兩個月的薪水,且當時銀行存款利率很高。(聽說高達8%)請問回到民國66年,是否人人都會認為這是張神單?